合作藝術家

克里斯托夫.萊普奇戲劇顧問

浮士德到臺灣
情境的挪移有很大的潛能。將歌德《浮士德》這樣的文本從原始的文化背景帶入另一個文化背景,能夠擴展彼此的眼界。對我個人而言,看著我所熟悉的文本在陌生的環境中現身,就彷彿是法國哲學家余蓮所說的「思路改道」。臺灣的當代傳奇劇場遇見浮士德,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


基本上《浮士德》的故事講述一個人遭遇危機並尋求解決辦法。這位老學者出現危機,因為他不再了解這個世界或者他自己。他從根本上懷疑「知識」的意義。知識究竟有什麼好?有什麼用?同時,隨著浮士德老去,他也渴求青春、性、愛情。


為了尋求解脫,他展開漫漫旅程,希望能在塵封的書本之外找到救贖。為了要能實現這場不凡的旅程,他與魔鬼簽了契約。後來在十九世紀末,尼采也喊出類似的口號「上船吧,哲學家」。這都顯示了歐洲人更加「了解」世界與自己的方式其實是傾向殖民。事實上,焦燥不安的人離開書齋,是去征服世界。他們推廣進步理念,卻同時也在毀滅自然資源。


吳興國與林秀偉從情感面來探討浮士德。京劇演員經由擅長情感表現的特殊技巧,創造出一個令人感動的世界,充滿深情、愛戀與絕望、希望與憤怒。透過京劇的元素,絕望的想法、知識的包袱都彷彿可以用情感動作來表現。焦點並非是知識的論述(此乃歐洲史上《浮士德》演出的主流),而是從情感的角度來理解知識。當代傳奇並未把《浮士德》變成一齣京劇。當代傳奇轉化了京劇的元素,打開後重組,拆解並再造。藉此他們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劇場語言,對於角色與關係的情感發展,提出深度、攸關存在意義的詮釋。感覺需要時間來萌出與表達,但當代傳奇巧妙運用京劇的特色來達成:瞬間的空間轉換、不依心理學的人物變化。這樣的特質與本劇跳躍時空,從現代到古代、從中世紀到神話時期的情境需求十分搭配。京劇演員對於穿越時空的戲劇非常嫻熟。


但最重要、最驚人的一點是,當代的《浮士德》不是(或幾乎不是)歌德文本的中譯。當代的藝術家創造了自己的版本,把原文中重要的部分改成京劇使用的古典中文、詩歌體裁。相對於歌德極富詩韻的語言,他們創造了自己的詩歌語言,受歌德經典啟發的中文古典。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浮士德的宗教心靈層面。宗教信仰乃是原文中很重要的問題,即使歌德是在基督教的背景之下創作,文中卻充斥魔鬼、妖魔、女巫與鬼魂。幾年前有位臺灣的朋友告訴我,他的朋友能與鬼魂溝通。某次他從歐洲回來後,他說他很驚訝歐洲竟然沒有鬼。不論我們如何去解讀他的觀察,可以確定的是臺灣人對鬼魂的概念很熟悉,與歐洲不同。因此,就本次《浮士德》演出的宗教心靈面來看,各種鬼魂的出現都似乎很自然。流浪的靈魂乃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認知下,鬼魂的出現與消失好像都是日常會碰到的經驗。


當代所呈現的浮士德旅程很精彩,甚至是場絢麗繽紛的心靈之旅。在他回顧一生時,提出了基本的問題: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再活一次嗎?也許這場旅程是個好夢,也許是噩夢,也許是現實?當您在觀賞本劇時,您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克里斯托夫.萊普奇】

 

生於1967年,現為劇場構作與戲劇文學教授,曾于德國慕尼克大學與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就讀文學。做過木偶師,自1989年起擔任奧格斯堡、慕尼克和馬格德堡等地國際木偶劇場藝術節的藝術總監。1996年開始於多個市立和州立劇院擔任劇場構作,例如慕尼克肖伯格劇院,弗萊堡劇院,杜塞爾多夫劇院,斯圖加特國家劇院,巴塞爾劇院,慕尼克室內劇院以及薩爾茨堡藝術節等。他曾與不同國家的多位知名導演共事。2009年,與來自北京的導演曹克非一起,共同策劃了一次在杜塞爾多夫和北京兩地開展的關於當代劇場寫作的中德藝術節。2012年開始,他一直與北京的紙老虎戲劇工作室合作。


克里斯托夫自2004年起開始於弗萊堡大學教授當代戲劇。2009年,他被薩爾茨堡莫札特音樂學院(湯瑪斯.伯恩哈德學院)任命為戲劇文學教授。他受邀於上海、北京、香港的戲劇學院以及杜塞爾多夫、弗萊堡、慕尼克、柏林、北京和特拉維夫等地的大學舉辦講座。其作品多次發表於雜誌刊物與書籍,內容涉及木偶劇場,德國文學和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