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

吳興國創作自述

-寫於2006年
首演前的心情,就如《暴風雨》中主人翁魔法師波布羅的最後獨白,此刻我已放下魔杖、魔卷和法衣,一切能說的全在舞台上。

當代台灣最切身的關懷: 
這是我首次為台灣這座海洋中的的孤島創作演出的作品,近年來,族群間相互排斥、欺壓、分裂是台灣的歷史創傷,傳統的價值,文化的內涵,一點一點地被毀壞、忽視。製造暴風雨,祈求的是心靈淨化之後的寧靜。對原住民,對大自然的關懷,應是當代世界性的最切身的議題。

捕捉文學無限想像與極致之美:
莎士比亞的文本觸動人心,氣勢浩瀚。滿溢的詩情和舞台美學相互呼應,這將是一場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自由奔馳,也是傳統文化再現於未來的光華。

歌之,舞之,演之沛然於宇宙精神,美不勝收、多采多姿是傳奇劇的風格,東方意境迴蘯於無限空間的當代音樂中,既思古又指向永恆。

為世界劇場催生:
個人表演生涯邁向四十年,藝術之路顛簸難行,擺蕩於傳統、現代之間,只想知道傳統可以走多少方向,可以有多少發展,在這條孤獨的路上,有幸遇見了世界劇場三位大師 : 人類學劇場大師 Eugenio Barba、法國陽光劇團藝術總監Ariane Mnouchkine,以及環境劇場大師Richard Schechner,對我個人以及當代傳奇劇場相當鼓勵,其對戲劇畢生理想之執著精神深深撼動著我,他們對於跨領域、跨文化、跨古今的戲劇探索,照亮了新世紀戲劇舞台,當代版的《暴風雨》是宣告不再猶疑於傳統或現代之間,從今起,正名為――「世界劇場」。

向西方出發,回到東方:
十八年前,與魏海敏、馬寶山、王冠強……等,一起揭竿起義,進行第一次的京劇革命,標榜著向西方取經的信念,不斷衝撞戲曲嚴謹的格律。但,自2001年《李爾在此》,卻不知何來的鄉愁,回過頭來重拾孩童時代習得的技藝,《暴風雨》大量啟用新秀,一字一句教唱腔,一板一眼教做表,深怕這傳統斷在我們這輩的手上。
原來,我向西方前進,繞了一圈,又回到了東方。

中根公夫的叮嚀
多年長期關懷我們的藝術顧問,除了國內學者專家吳靜吉、鍾明德、王安祈、彭鏡禧、李立亨之外,也有林璄南教授不辭辛勞協助英譯,在日本知名的戲劇學者,也是蜷川劇團的製作人中根公夫先生,在知道我即將創作《暴風雨》時,曾給予以下的贈語 :

「用一個群體來完成一種『風潮』。」

「簡潔、精練、濃縮在一種思考的抉擇和危險邊緣。」

「每件藝術、每一小片東西,都有它的意義。」

「喜劇與悲劇,傳統與現代,經常握在左右手上。」